摘自于新华网7月15日孙慧报道
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其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。近年来,中医药工作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系列政策密集出台。7月7日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、中央宣传部、教育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了《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提出“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”等四方面重点任务,让中医药进一步融入大众生活。
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,新华网于近日组织中医药文化媒体调研活动,走进医圣张仲景故里南阳,探寻以张仲景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魅力。 中医药不仅植根于50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,更承载着悬壶济世,治病救人的职责。媒体团一行来至张仲景医院,医院内把脉问诊于大堂之上的张仲景雕像目光慈祥、神态肃然、心系苍生……查体检验,确立疗养方向;望闻问切,对症施治下药;楹联昭示仁心医德;匾额铭记圣殿经方。置身南阳张仲景医院,到处都能感受到现代医疗与传统医药交融焕发出的力量。
据介绍,南阳张仲景医院始建于1947年,至今已有74年的发展史,于2015年11月10日正式迁于此处,由仲景宛西制药,致力打造“健康南阳”百年工程,按照三级甲等中医院的标准建设,于6月11日顺利通过三级甲等中医院评审。
“上工治未病”出自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中的《四气调神大论》篇,是一句中医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。而今,随着“治未病”健康工程的深入推进,治未病理念已经从书本上走进百姓心中,成为国人的养生理念。
国医馆副主任邢玉良为患者把脉
进入南阳张仲景医院“治未病中心”,国医馆副主任邢玉良正在仔细为患者把脉问诊。邢玉良毕业后带着对仲景文化的敬仰,只身来到南阳张仲景医院工作。邢玉良表示,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关键需要理论自信、疗效自信。中医药发展需要坚持做好传承与创新工作。
南阳张仲景医院副院长王晓辉介绍,医院的治未病中心叫做仲景养生坊,是由体检科、国医馆、针灸门诊组成,以未病先防,既病防变,瘥后防复为理念,实现“不得病、少得病、晚得病、不复发”的健康目标。“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,传承仲景经方,弘扬仲景文化精神,让百姓就医有很好的获得感,是医院弘扬仲景文化的重点内容。”她说。
医圣张仲景“坐堂行医”的雕像
医院大厅摆放着医圣张仲景“坐堂行医”的雕像。关于“坐堂行医”的由来,据介绍,汉灵帝时,张仲景被推举为南阳郡孝廉,之后出任长沙太守。在做太守期间,疫病流行,老百姓死伤无数,张仲景为救助百姓,每逢农历初一、十五,打开衙门,为当地百姓把脉诊病施药,留下了坐堂行医的千古佳话。为了纪念张仲景坐堂行医诊病的美德,医院每逢初一、十五在此祭拜仲景,秉承仲景的仁德医术。
此外,据介绍,南阳张仲景医院还是科普教育基地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,中医药文化进学校实践单位。对此,医院设立了仲景文化展馆。据介绍,仲景文化展馆常年对外开放,让中医药文化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学校,普及中医药知识,宣传中医药文化。